第两千零六十八章欧阳修的莫须有

我欲乘风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宋缔最新章节!

    若是单单论心计,赵祯和赵旭这对父子并没有多少,但若是说手段和权谋,这两样东西在大宋别人就是拍马也追不上的。

    原因很简单,这对父子掌握了大宋最强大的资源,无论是情报还是执行力都没人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之所以从容不迫,之所以胜券在握,是因为这对父子掌握了绝对的主动,一切都仿佛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表演”。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再强大的情报机构若是不能发现问题,那将和摆设没有区别。

    赵祯能发现的问题,赵旭同样能够发现,只不过这对父子所看的地方不一样而已,赵旭是从政治上发现了问题的所在,而赵祯则是从更为根本的地方发现了问题。

    赵祯把赵旭留在神都城自然是有深意的,能发现问题最好,若是不能发现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他把大政处理好,也没有太多的问题。

    至于范仲淹这位宰执相公,自然是知晓事情的真相,当初赵祯特意寻他说了这件事,以范仲淹的才学只要一点便会透彻。

    而另一个知道真相的人则是身为三司使的包拯!

    别小看这老倌,几乎一辈子和钱财打交道的他最为敏感,尤其是对大宋最大规模的钱财流动更是如此,“鼠须”一般敏感的触觉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在朝堂上包拯是第一个向赵祯上疏的,而范仲淹这位宰执相公反而是第二个,这两人心中都清楚一件事,太子监国的这段时间最为重要。

    原因便在于考察太子的能力,包拯和范仲淹两人早就商量过,若是太子能发现问题所在,那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也要旁交侧击的提醒。

    谁都希望自己的皇帝是个明君,明君就要明察秋毫,就像官家所说,要对自己的王朝了若指掌。

    事实上包括欧阳修在内,所有的六部相公都在小心的呵护或是帮助赵旭在成长,他们每日的上疏内容和之前大为不同,更多的不是在阐述事实,而是在阐述事实之后附上自己的意见以及请求赵旭给出储君的意见。

    这其实算得上是一种考校,也是一种观察和教育,赵旭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看得出这些相公们是在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为合格的君王。

    所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日的奏疏也是极尽详细的在对答,如此一来君臣之间配合的越来越好。

    要知道眼下的六部相公都是赵祯所挑选的,每一个都是跟随赵祯多年的老臣,甚至有从小就和赵祯在一起的伴读之臣晏殊。

    晏殊是赵祯的伴读之臣,再加上他的性格本就沉稳,不愿攀附皇权,赵祯虽然有些不喜欢他,但这样的人作为吏部尚书最为稳妥。

    吏部执掌天下官吏的筛选勘磨,甚至是调任勘察,权柄之中关乎江山社稷,而只有挑选一个公正独立的人,赵祯才能放心。

    晏殊这个人越来越适合做孤臣了,他不喜权贵,不喜皇权,一切的特权在眼中都是鄙夷的存在,还有比这样的人更适合的吏部尚书吗?

    即便是范仲淹都佩服晏殊的固执和知人善用,晏殊这个人最大的好处便是唯贤是举,朝堂之上有许多能臣干吏都是通过他的举荐而出任要职的。

    事实也证明晏殊的举荐极少出现错误,便是身在宰执的范仲淹自己也是通过晏殊的举荐而获得如今的地位。

    但这样一个人却从未获得任何被他举荐之人的好处,一点也没有,而且严厉拒绝和那些被他举荐的人来往。

    真正做到了“六亲不认”,朝堂上下对他的评价无不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因为他的女婿富弼就是他向赵祯推荐的。

    虽然晏殊和赵祯之间越走越远,但却没有影响他在赵祯心中的地位,作为臣子他是合格的,而臣子就是臣子,永远不可能和皇帝成为朋友。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放弃原本的友谊,赵祯明白这一点,晏殊同样明白这一点。

    这也是为何晏殊做不到蔡伯俙那般的原因,他在朝堂之上的公正是评价是蔡伯俙所没有的。

    晏殊同样是赵旭的老师,六部尚书都是和他一样的存在,眼下辅佐赵旭就是他们的最根本任务。

    范仲淹,欧阳修,晏殊,包拯,曾工亮,丁度,富弼,韩琦,这些人都是赵祯留给赵旭的财富。

    现在的朝堂因为这些人的存在非常稳定,赵祯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苏洵被赵祯带走了,为的是让他操持针对国朝之内的危机,而神都城中自然是以范仲淹为首,有这个老谋深算的宰执存在,神都城不会有什么问题。

    包拯依旧是把持三司,三司看似是管理天下财富的地方,但事实上却也在监视天下财富的流动,可以说包拯比谁看的都要清楚。

    大宋之内存在的大宗买卖都是在三司的监视下进行的,三司在包拯手中一天,就没有人能够轻松的偷税漏税,只有包拯没工夫处理的小事,绝没有他发现不了的大事。

    晏殊掌握了天下官员的上升渠道,包拯掌握了天下财富的渠道,有这两人在,大宋就不会乱,而范仲淹辅佐赵旭处理大政,朝堂稳如泰山。

    这时候赵旭发现了问题,恰恰也说明六部相公的能力,欧阳修的倒霉不过是疥癣之疾,若是在往常留中不发就好。

    可现在没有办法留中不发,即便是留中不发,被逼到墙角的欧阳修也要自己请辞。

    这是大宋文臣的最根本手段,在被泼脏水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办法用来自辩,唯一的办法就是请辞,把自己从风口浪尖摘出去,然后等待公正的调查。

    如同“莫须有”一样,莫须乃大宋百姓的口语,意思是“大概,也许”之类,而恰恰是这“莫须有”便让一个人的德行受到最大的挑战。

    大宋的环境就是这样,谏官就是可以风闻言事,就是可以利用莫须有来揣度别人,朝堂之上这种事情也不是一出两出。

    但从来就不会用钱明逸这般的下作手段去攻击别人,扒灰的事情天下人所不齿,于情于理都是极大的亵渎。

    用莫须有的扒灰事件来攻击一位朝堂相公,即便最后证明欧阳修是干净的,也会让人诟病,毕竟欧阳修把侄女养在家中那么多年,实在是于礼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