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隆庆中兴最新章节!
几位翰林来到西苑的内阁直房,三位阁老都在此处。徐阶先向四位翰林说明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草拟景王之国的诏书。
四位翰林都感到非常震惊,同时就是兴奋,尤其是裕王府的两位讲官,更是高兴不已,景王之国就意味着裕王的储君地位确立,作为裕王讲官,他们就是潜邸旧人,一旦裕王龙飞,他们的大用之时就来了,同时参与这份诏书的起草,也能让自己扬名。
严嵩作为首辅,对诏书提出了要求,说白了就是希望这份诏书,起到排除景王继位的可能性,确立裕王的储君地位。
四位翰林和三位阁老都是精通文书之辈,折腾了一会总算弄出一份符合严嵩要求的文书。
严嵩仔细审阅着,几乎是一字一句的推敲奏疏,数易其稿,最终才拿出了一份令严嵩的满意的诏书。
严嵩轻声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仰荷天休,丕承帝统。景命有仆,祚胤克昌。式弘建国之谟,茂举大封之典。咨尔朱载圳禀资奇伟,赋质端凝。挺峻绰于金枝,挹英风于琼握。宜膺茅土,以有家邦。崇树亲藩,分王诸子,匪直荣茅,土于一方,实欲寄屏翰于万世。
就藩德安,予册予宝,宜敬宜承。慎选周昌之诚臣,以表尊亲之重爱。预建藩府,以俟王国。府第工完,之国有期,合用一应事务钱粮,着各该衙门即行预备整顿,造办齐理,不致临期违误。钦此。
严嵩问道:“诸位怎么看?”
两位阁臣和四位翰林都表示没有异议。严嵩就说道:“那就委屈几位翰林了,跟我们三个老头子待一晚上,明日早上,我们三人向陛下请旨,若陛下有所变更,四位就在内阁等候,立草立上,务必要办成此事。”
几位官员就一起在直庐中休息,第二天一大早,三位阁老就求见嘉靖,嘉靖当然知道三位阁老来是为了什么,于是嘉靖请三位阁老进来。
嘉靖笑着说道:“三位阁老一大早就来,所为何事?”
严嵩说道:“幸不辱命,昨日臣等已拟好诏书,请陛下看过无误后就用印明发。”
嘉靖只是笑笑,去过草拟的诏书看,诏书只是中规中矩,但是嘉靖还是指出诏书中慎选周昌之诚臣,以表尊亲之重爱。这一句说道:“选周昌之臣,难道朕于景王,乃是亦如汉高、如意例,以母爱子,抱私婉恋耳,非有妨天下计也?”
嘉靖看来对这句极其不满,因为用了周昌的典故,周昌乃是汉高祖时的御史大夫,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多次保全赵王刘如意。
阁臣们用周昌,是想借此明确景王此去就藩,是因为庭有太子,不能废立。但是嘉靖想的是,若以周昌相刘如意,最后刘如意是什么下场?
刘邦驾崩之后,吕后派使臣召刘如意入朝,周昌让刘如意推说身体不好,不能前往。使者往返去了三次,周昌都一直坚持不送刘如意进京。
于是吕后很是忧虑,就派使者召周昌进京。周昌进京之后,拜见吕后,吕后非常生气地骂他:“难道你还不知道我非常恨戚夫人吗?而你却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 ”周昌被召进京城之后,吕后又派使者召刘如意,不久,刘如意果然来到了京城。他到长安一个多月,就被迫喝下毒药死去了。周昌因此也就称病引退,不再上朝拜见吕后。
嘉靖认为用此典似乎诅咒景王恐遭不测的含义,故而不太喜欢。
徐阶说道:“陛下,若周昌在则赵王安矣!陛下慎择良臣,永葆景王之尊荣即可。汉高之择周昌,实能宝赵王之宗庙也!陛下思之。”
嘉靖其实也不再想在这个事情上和臣子们折腾了,毕竟他又不是他孙子,非要废长立幼,他从未想过要立景王。嘉靖于是令黄锦用印颁发。
嘉靖说道:“此事既然已经了解,殷士儋就放出来吧,罚俸三月,为人师表,怎可如此如此冲动。王国祯妄议亲王,即行处斩。”
三位阁老走后,嘉靖叫来黄锦吩咐道:“一会去送一套皇明祖训给裕王,让他给朕好好读!朕看他最近闲的没事了,若是真的没什么事,就好好读书!还有他的禄米,暂停五年,他现在有皇庄、有官店,还要禄米干什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都不懂吗?”
黄锦赶紧去办,来到裕王府,黄锦先是对裕王说道:“恭喜裕王殿下了。”
朱载坖佯装不解的说道:“喜从何来啊?黄公公莫说笑了。”
黄锦说道:“陛下刚刚下旨,景王之国了。”
对此朱载坖是一点都不意外,嘉靖本来就从没想过立景王,把他踢出去只是为了以防万一,但是朱载坖还是故作悲伤的说道:“那不是孤与景王,从此天各一方,好不痛煞人也!”说罢还准备去抹一抹自己那并不存在的眼泪。
黄锦只是笑笑,将嘉靖的旨意传达后,黄锦说道:“殿下既达成所愿,就不必再行险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况储君乎?这种事陛下极为不喜,殿下以后还是收敛一点。”
带着红包回去的黄锦十分高兴,因为今天的红包朱载坖诚意十足,嘉靖问道:“那竖子高兴了?这下如他所愿了。”
黄锦说道:“裕王殿下听说景王就藩,感叹兄弟分离,十分伤心。”
嘉靖只是冷笑道:“看来今天裕王府的打赏不错嘛,连我们黄公公都很满意。”
黄锦连忙说道:“老奴始终是陛下的奴才,绝不敢有二心。”
当通政司将诏书明发后,京师的官吏长舒一口气,景王之国,裕王留京,国本大事已定,只是没想到以这种石破天惊的形势,还搭上了王国祯的一条命,让人不甚唏嘘感叹。谁能想到,此事起于王国祯,最后又终于王国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