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新宋传最新章节!
“某有办法!”陈知昱看着李周淡淡的道。
“哦?”李周好奇的望着陈知昱,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
“某家姐见灾民可怜,想放粮施粥。”
“放粮施粥?哪怕陈家家大业大,放粮施粥也不是长久之计啊。”李周闻言后,顿时失望了,他本来以为陈知昱有什么好办法,结果却是放粮施粥。
“是啊,某也觉得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与家姐商议出来一个办法。以工赈灾!”陈知昱看到这个李县尉失望的表情,也没在意,再次开口道。
“以工赈灾?何为以工赈灾?”李周秉承这不懂就问的精神。
“县尉莫急,听我道来,皇佑二年,范文正于杭州时,两浙地区发生饥荒。文正公召集各佛寺的首领道:‘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杭州诸寺工作鼎兴。文正公又命令当地官府翻新仓库吏舍,日役千夫。通过以工代赈帮助灾民度过了灾荒。这一年两浙地区唯有杭州没有出现流民。不劳而得是最可怕的,所以带动百姓通过劳作来获取粮食则是最好不过的方法。”陈知昱解释道。
“可县里没有那么多的钱财粮食给予这些灾民,并且长安没那么多的寺院啊。”李周思索了一会道。
“长安寺院虽不多,但商人却是不少。寺院做的,商人如何做不得。”
“君泽有何妙计?”李周并不轻看陈知昱,毕竟万鲜楼的手段还历历在目。
“某记得城西二十里处有一大片荒地,何不让灾民在哪里建村,建村后周边的也有许多能运作的地方,比如商人可以买地,在当地建造作坊招收工人。若来年开春,百姓想留可留,不想留商人也必须放人回去!”陈知昱说到。
“君泽也说到那一片是荒地,那会有商人来购买。”李周还是觉得行不通。
“若无商人购买,陈李两家愿当人先。”陈知昱说的很真诚。
“如此甚好,那某就替知县多谢陈家主和李家主了,此事若成,本官自当上奏官家,替君泽表功。”李周自然就同意了,这个结局是最好的,不成的话他没损失,还得了买地的钱,成的话那就是政绩了,这一点他还是看得出来的,所以前面喊陈家主以示尊重,后面喊君泽以示亲近。
“不过有一事需要县尉帮忙。”
“君泽但说无妨。”
“无论是施粥还是招收民工,前期陈李两家人手不够,需要人手。”陈知昱也开出了条件,而且是县衙必须答应的条件。
“此乃小事,君泽尽可放心。”
.......
当天下午购地的事就办成了,陈李两家开始放粮布粥,同时放出消息将会招收灾民做工,保证他们不会能度过这个冬天。
陈知昱先是采购了长安城里的所有帐篷和廉价的被褥,当天就让衙役和陈李两家的人与灾民配合在换地上搭建了一个个简单的避风避寒居所,供灾民居住。
晚上陈家家中,陈知昱书桌上左边摆着荒地的地图,右边他在画着一张张图纸。
“昱哥,这是房子?”陈乔儿走到陈知昱身后看着他正专心画着一张张图。
“是的,给灾民住的。别看这些房子小,但是每个房子却是能住八个人。而且房子连在一起,即坚固有防寒还能剩下不少物料。”陈知昱解释道。
“这么小的房子如何能住得了八个人。”陈乔儿目瞪口呆。
“因为还有这个东西,此纸上之物乃是上下铺,即上下两张床,可住两人。”陈知昱拿出了一张画着简易上下铺的图纸给陈乔儿看。
“昱哥的想法真是巧夺天工,此物对于赈灾作用太大了。”陈乔儿一下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第二天一早,陈知昱就让罗晋宋卓云等人拿着图纸找城中的木匠,并告诉他们,这个东西有多少造多少,而他则和陈乔儿来到了灾民待的聚集地施粥。
有了简易的居住点以及吃了东西,灾民们看起来好多了。不过陈知昱还是发现了问题,灾民所住之地可谓是脏乱差,随地大小便的人大有人在,经过一番思索,陈知昱深知卫生的重要性,连忙让人去建造茅厕和洗漱的地方。随即他颁布了一系列的要求:
第一条、不准随地大小解,必须到指定的地方去。
第二条、不准哄抢赈灾及建筑物资,会有专人负责发放。
第三条、每七天最少洗一次澡。
三个要求若违反其中任意一条,将逐出新村,新村取自于万象更新的意思,是陈知昱和李周共同商议的名字。
灾民可互相举报,被举报人没做到以上三条的,一经核实,举报人可得十文钱。
随着大量的钱财的投入,仅仅十天,也就是腊月十六的时候,新村就建立起了二十八巷房子,每两巷配备一口水井,每巷三排,每排十间,每五间配备一个茅厕、厨房和洗浴间。
此时的新村村民已经在开始开渠修路以及修建陈家工坊李家工坊了。接近六千的灾民,其实真正的劳动力只有四千五不到,不过也是一股很强的劳动力了。
“君泽好本事啊!仅仅十天,就帮助朝廷解决了一大麻烦啊。”新村内李周,李应贤,陈知昱正在视察成果,对于这个成果李周自然是满意的不能在满意了。
“万事都有源头,找到源头,事情自然解决了。”陈知昱笑了笑道。
“是啊,理清事就顺了。”李应贤也感慨道。“此处的灾民倒是安置了,大宋百姓万万人,别处的灾民却没能遇到李县尉及君泽之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君泽此事却是大功德。”李周颇有感慨。
“哪来的什么大功德,人生一世,但求心安罢了。”陈知昱望着远处正劳动的百姓轻轻说道。
“好,好一句但求心安。君泽可为我辈楷模。”李周这下是真佩服陈知昱了,小小年纪,心思,手段,最重要是有一颗为民之心。
当天晚上,李周回去就写了一篇长长的奏表,将长安城这段时间的事让人快马加鞭送进了京都。
腊月二十四,交年节,祭灶神。
北宋时期是没有小年这一说法的,只有交年节和祭灶神。交年节著名思议意思是泛指新旧岁交替之际。
不过作为后世很注重传统节日的陈知昱来说,祭灶神之后他还是很隆重的对这个小年,陈家的家丁仆役们在陈知昱的带领下开始准备年货、扫尘、剪窗花等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这一天宋都汴梁城中百姓多在家中祭灶神,焚钱纸,送故迎新。
位于宫城的政事堂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执中和参知政事程戡等人正在议事。
此时的宋朝保留了唐朝时三省六部制,但虽然保留这些机构和职位,却并不给它们实权,基本属于没有实权的闲散部门。
大宋相职多为三人。当然政事堂中也有其他人,不过以此三人为主。说白了就是话语权在两人手里。
中书门下,作为代替三省的机构政事堂,成为了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中书门下的老大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此时事实上的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又设置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统称为宰执。
此时大宋朝中陈执中拜同平章事陈执中任昭文馆大学士,刘沆拜同平章事任集贤殿大学士。程戡出任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位列执政。
“胜之,这几天那些陇右的灾民估计就到汴京了。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陈执中本以为有个好年过,没想到有消息传来,陇右那边情况并不好,据地方报还有灾民往汴梁城来。
“是啊,某以为当在城外设置安置点,陈相,要不让三司去处理这个事吧。”胜之是程戡的字,程戡以字行。作为首相可以喊次相的字,而次相只能喊首相官职,除非关系特别好。
“可,如此便下令...”陈执中没说完,就被下面人就送来了长安的急报打断。
“报,长安急奏!”
陈执中接急奏看了起来,越看越开心,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刚才的那种忧心忡忡了。
“陈相,何事让你欢喜啊?”程戡看到陈执中脸色喜色问道。
“胜之,好事,大好事,你自己看看。”说着把奏表给他递了过去。
宋朝延隋唐多以表和状上书,另增劄子又称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简单的呈递文种。一般情况下,大臣日用的话是劄子居多,而各地汇集过来的奏章则会正规一些以表呈。
程戡拿过奏章看了起来。
‘臣长安县尉李周,前段时间有灾民过境,于是就让人去打听,得知是陇右灾民欲前往京都,作为朝廷命官,食君之禄,分君之忧。于是让人开仓救灾,本意是给予灾民足够的路粮,好让他们抵达京都。
地方官员当有责任照顾好任何大宋百姓,于是臣苦思良计想安置灾民,在焦头烂额之时,康肃公之孙陈知昱寻到,道陈家大娘子宅心仁厚,菩萨心肠,姐弟两献良计与某言可学范文正以工赈灾,范文正于杭州时,两浙饥荒。文正公召集各佛寺言:‘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后又命令当地官府翻新仓库吏舍,日役千夫。通过以工代赈帮助灾民度过了灾荒。那年两浙地区唯有杭州没有出现流民。
臣亦认为此法大妙,苦于长安寺佛不多,陈知昱再次献计,文正公可用寺佛,长安商业繁荣可用商替佛。长安城西有荒地千余亩,作市价卖与商人,商人雇用灾民在此开荒建村作坊,经十日,起新村,建立起了二十八巷房子,每两巷配一水井,每巷三排,每排十间,每五间配备一个茅厕、厨房和洗浴间。
此时陇右六千灾民已生活安定,丰衣足食,臣以为此事陈家姐弟当有大功。另臣以为,此后若有例,可考虑以此以工代赈行事。’
“好,此事李周有大功,陈康肃之孙大才。”虽然奏章是古文写的,程戡看在眼里自动将其翻译成了现代文:“陈相,刘相,此事当报于官家知道。”
“善!”刘沆也应道。
随后两人就去见了宋仁宗,仁宗也是大为高兴,随即说了李周可为县令,随即想让陈知昱进京表功,细说以工赈灾之事。陈执中劝阻了仁宗,认为马上过年了,可以过年之后再说。
第二天灾民解决的事就在朝堂上说了出来,而且仁宗还在朝堂上夸了陈知昱,原话是:“陈康肃之孙可为楷模。”
陈知昱的名字终于在官场上第一次传开了。
京城陈家此时也热闹了,毕竟有着两朝宰相及一员大将作为家底,主家多多少少还有许多在为官的人。于是陈家的老人商量了一下,觉得陈知昱姐弟两可以回主家,于是由陈家的族叔写了封信让人年后给陈知昱他们送过去。
京城热闹可没那么快传到长安,安排完家里的事情,当天下午陈知昱和陈乔儿又来到了新村溜达。
“小郎君好,大娘子安好!”一路走来,但凡有遇到新村村民,大伙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热情的和陈知昱姐弟两打着招呼。
“昱哥,那边的小女孩好可怜。”陈乔儿指着不远处,一个穿的很破烂的小女孩说到,说完就走了过去,把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在了小女孩身上。
“这是那家的女儿,怎么会穿的这般破烂和单薄。”陈知昱不悦的问着新村的管事,说完也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了自家姐姐披上。
身边的罗晋要将自己的外套脱给陈知昱被拒绝了。
“回小郎君,应该是铁牛家的,估计是大人都去工作了,小女孩在家里呆不住就跑了出来。”新村的管事说到。
“罗晋,统计下新村有多少老人幼小,统计好后,让管家去采购厚一点的服袄送来一人一件。”
“是,小郎君。”
看着新村的百姓没能穿暖,陈知昱心中五味杂然,呆呆的望着远处正在修作坊的人想着若不是此次的以工代赈,这些人不知道走到汴梁去得死多少。
“这只是千万灾民里的九牛一毛啊!我该如何救这些百姓,衣食住行,衣食当先,如何能解决衣食的问题呢?”陈知昱囔囔道。
陈知昱回到陈家就开始想办法解决大宋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
回忆着后现代人们对于饱的解决办法有两种,第一就是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水稻,按照目前来说,杂交水稻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通过地域来解决这个办法。
陈知昱拿着大宋的地图研究了起来,按照他的记忆,江苏南部即江宁府一带,以及福州、泉州、潮州、循州、广州、梧州等六州都是可以一年两熟的。一年三熟的自西南的宜州起往西到羁縻州,往南到琼州都是一年三熟的。
可是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人会这些呢,这个问题陈知昱考虑了很久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最后想到了一个人,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陆琦,陈知昱认为术业有专攻,作为大宋的粮食大王陆琦可能会有办法。
解决饱的第二种办法就是养猪,后世不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养猪吗,但是养猪可就讲究了,还好陈知昱前世在爷爷那边看了不少书,医书中自然有猪的养法,不单单是猪的,鸡鸭鹅都有。
而解决温的方法,陈知昱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棉花,后世很多人认为棉花是从印度进入中国的,其实还真不是,关于记载,我们最早能找到的记载是在《尚书》里,在《尚书·夏书·禹贡》里写那些东南沿海各地上贡的物品时是这样说的:‘鸟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意思就是说东南沿海各岛的人穿着草编衣服,把贝锦放在筐子里,把橘柚包起来作为贡品。贡品沿着长江、黄海到达淮河、泗水。
贝锦其实指的就是木棉花织成的布,只不过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棉这个字,多以锦写。
而此时宋朝出现的也是木棉花,而不是草生棉。不过陈知昱是知道大宋肯定有草生棉的了。木生棉其实产量也不错,不过培育麻烦,时间也长,远远比不上草生棉,而他的要做的就是找到草生棉,唐宋爱花,所以大有人收集了各种花以及花的种子。
将棉花的草本样子画了出来,第二天他就交代人去各大花市以及商人手里寻找这种花。
接下来的日子,陈知昱每天除了和十二人训练之外就是写书,写各种家畜家禽的培养方法,重点是猪,因为猪还要阉割,而长安新村也弄起了一个猪圈,一个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