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疯狂的农场主最新章节!
在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之上,传来一阵高亢的歌声,歌声里充满着西北汉子粗狂和中气十足。
在连绵的群山之间,一条公路蜿蜒着穿山而过。公路两旁,坐落着百十来户人家小村庄。这个村落,因为山梁上建有一座寺庙,叫高山寺,所以人们就把这儿叫做高山寺村。
高山寺村共有九个生产队,每个队里大约有七八十户人家。
此时,正是日暮时分。村落中,家家房顶上都有缕缕炊烟在袅袅上升,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准备晚饭。
公路上,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飞驰而来。
他就是魏锋。在镇上的手机店里买了一只崭新的手机,心里一高兴,人也就来了劲儿,骑车的速度也就更快了。回到家里,她妈妈正在等着他吃饭了。
一坐下,魏锋就高兴的说道:“妈,你看,我买了一只手机。”
“哎,阿锋啊,买啥手机。早年,我们脸愤怒都吃不饱呢,就更不用说买什么了。”那知道,魏锋的妈妈絮絮叨叨的说开了。
“妈。形势不同了。你们那时怎么可以跟现在相比。不过,要是我,就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过上好日子。”魏锋满不在乎的笑着说道。
母子两吃好饭,看看时间也已经不早了。就各自去睡觉了。
可是,说来也真的奇怪,等魏锋一觉醒来的时候,竟然回到了他妈妈所说的那个时代里了。
为了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魏锋早就开始做起小本生意来了。
这时,魏锋正兴冲冲的骑着自行车往回赶来。
公路一个岔路口,大队长魏新发背着双手,叼着一个旱烟袋,刚走上公路,看到骑着车子的年轻人就喊道:“魏锋,你过来。”
魏锋将自行车停了下来,走到村长周朝发跟前,嘿嘿笑说道:“大队长,有啥事?”
魏新发五十多岁了,常年的劳累,让这个男人显得比较粗糙,脸部皮肤黝黑,看着特别健壮。
他瞪着两眼睛说道:“我说你个球小子,整天不好好上工,咋就爱捉弄一些狗球不着调的事。”
“村长,你啥这话说的。我不就是去赶集,在集市上倒腾点袜子,丝巾吗,这咋就成了狗球不着调的事情?”听了大队长魏新发的话,魏锋可有点不乐意了。
魏新发抬脚对着魏锋就是一脚,骂道:“球小子,你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犯了错误的。要不是我这个大队长给你顶着,你狗日的早就被公社抓去了。”
说起这事情,魏锋还真的感谢大队长。这年头,村民累死累活一年,到头来挣得公分还不够买两斤猪肉的,更别说填饱肚子了。
魏锋也是逼于无奈,老娘常年抱病,挣得那点公分连肚子都吃不饱,更别提给老娘看病了。为了给老娘瞧病,他东借西借的凑了十几块钱,去县城弄点袜子,丝巾啥的,每天去集市上,偷偷地跑去挣点给老娘买药的钱。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魏锋倒腾袜子的事情被人告发了,公社派人下来调查,大队长魏新发一力掩护,才糊弄了过去。
“大队长,你也知道我家的情况,我这是被逼的。”魏锋话语软了下来。
唉,魏新发叹口气,心知这小子也不容易啊,于是说道:“你个球小子,以后倒腾归倒腾,做事放低调点,别让老子再给你擦屎了。”
魏锋感激不尽,赔着笑脸又说了很多好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些话听在魏新发耳朵里,很是受用,满意的背着双手而去。
八十年代早期,整个华夏大地,还没有从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中转变过来,村村实行的是村民集体上工,按照人头拿工分的制度。
魏锋的父亲在他十三岁那年,因为为了多挣点工分,拼死拼活的干活,结果劳累成疾,一病呜呼。
母亲因为父亲的去世,大病了一场,从此躺在炕上,天天病怏怏的。
魏锋只上过三年学,后来父亲去世,他为了照顾病中的母亲,也就辍学回家了。
随着年纪的长大,他意识到一个问题,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的面貌,就得要另想法子。
思摸过来思摸过去,他觉得还是偷偷地摆弄一些小生意。于是专门去县城里考察了一番。发现袜子在县城里要是成批的买,才是两毛多钱,但是在公社的百货商店里,一双袜子三毛多钱。
再后来,魏锋借了十几块钱,在县城里弄了点袜子,偷偷地拿到公社的集市上去卖,一双袜子挣几分钱,一天下来,居然挣了八毛,比自己两天的工分还多。
那时候的农村集镇,不是每天都有集市的,每月看定几号是集市,就是前些年所谓的赶集。
接连弄了几次之后,魏锋一看,这可比在家里挣工分强多了,于是乎,他每到赶集的日子,总是早早的骑着他那辆破烂的自行车,历经两个多小时,来到县城,买了袜子,然后在赶回公社的集市。
话说这又是一个集市即将要到了,魏锋这天天不亮就起来了,骑了自行车,顺着公路一路狂奔,没两小时就赶到了县城。
县城不大,到处是陈旧的瓦房,街道上几座三层楼房,显示出这是一个城镇。要是没有这几座楼房,估计初到此地的人还真不知道这就是县城。
由于是已经立秋时节,天亮的比较迟,魏锋到县城的时候,每次都是天才亮,街道上也没几个人,冷冷清清的。
批发袜子的那个商店还没开门,魏锋站在商店门口四处瞧了瞧,看到不远处有一家小吃店,心想自己一样等着开门,过去买两个馒头。
到了小吃店前,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忙着将一笼馒头放到案头上。
要了两个馒头,魏锋就在门前摆放的一张桌子前坐下来,又问老板要了一碗白开水,吃了起来。
正吃着,过来了两个女人,一看打扮就知道是城里人。其中一个年纪比较大点,另一个年纪很小,看着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
“师傅,给我们来两个花卷,再来两碗蛋汤。”两个女人坐到了魏锋旁边的桌子上,对着正在忙碌的中年男人说道。
中年男人连忙走了过去,一脸歉意的说道:“两位,实在对不住,我们今天没鸡蛋了,您看要不给你们来碗豆浆。”
那个小姑娘不高兴了,冲着中年男人说道:“开小吃店连个鸡蛋都没有,你这还怎么做生意?”
中年男人苦笑着说道:“实在对不起,我这里每天就给定量供应几斤鸡蛋,昨天的时候已经卖光了。请您二位多多包涵。”
八十年代初,国家对农产品一律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谓计划经济,就是按照人头,每月定量供给。
道了半天歉,两个女人这才不计较了,买了几个馒头走了。这一幕让魏锋看在眼里,不觉眼睛顿时一亮,一个主意涌上脑海。
“师傅,您这是不是很缺鸡蛋?”魏锋一边吃着馒头,一边望着中年男人问道。
“是啊,每天就给定量几斤,还不够买一早上的。”中年男人叹着气说道。
周峰接着说道:“师傅,我保准每天给你供应五十个鸡蛋。你要吗?”
五十个鸡蛋,那可足有七八斤。听了魏锋的话,那中年男人不觉眼睛亮了,凑到魏锋跟前问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
魏锋很肯定的点了点头十分肯定地说道:“绝对是真的,就是价格方面不知道……”
“这样啊,小兄弟,你要是保证每天真能给我五十个鸡蛋的话,价钱好说。”
那中年男人一听眼睛盯着魏锋,确定他不是在开玩笑,立刻热情了起来,招呼着女人又给周峰拿了两个馒头,还给他端了一碗豆浆。
通过聊天,魏锋才知道这个男的叫汪来富,那个女的是他老婆。他们夫妻俩都是外地人,家乡那边收成不好,没办法,逃荒到这里。正好有个熟人在县上当着个官,协助两人开了这家小吃店。
事情敲定,汪来富让魏锋每天早上给他送来五十个鸡蛋,每个鸡蛋按照八分钱给他结算。魏锋脑瓜子转的很快,村里几乎家家都养着鸡,每家肯定有存货。
如果自己按照每个五分钱的价格收来,卖给汪来富八分钱,一个赚三分,十个三毛,五十个一块五,一月就是四十五块钱了。
四十五块在八十年代初是什么概念,举了例子说,在国家单位上班的普通干部,每月的工资是三十六元,在企业或者国营单位上班的普通职工,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四元。
敲定了事情,魏锋连袜子也不买了,骑着破自行车呼哧呼哧的赶回了村里,先跑到了自己的二婶家里。
二婶也姓魏,不过不是魏锋的本家。年纪和魏锋差不了多少,长得白白嫩嫩的,用土话来说,二婶就是属于那种胸大屁股大,保准能生娃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