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盛唐不遗憾最新章节!
李安所设计的软卧车厢,比后世的还要舒服和宽大,在车厢总长度一致的情况下,后世的软卧车厢有九个包间三十六个床铺,而李安设计的却只有六个包厢二十四个床位,如此,每一个包厢的宽度是后世的一点五倍,这样一来,床铺和过道的宽度都可以增加一些,从而让人呆在里面更加的舒适,堪称五星级享受。
软卧车厢的消费定位是身份高贵的官员贵族,和腰缠万贯的商人富贾,为他们打造舒适的乘车环境,并收取高额的车费,而这些贵人的数量毕竟比较少,所以,每一列火车只准备一节软卧车厢。
在软卧的售票方面,既可以单独买一个床铺,也可以将一个包间的四个床位全部买下,这是考虑到富人和贵人,都有仆人跟随,如此,买下一个包间之后,可以更方便的,让这些仆人伺候他们的主子。
当然,买下整个包间之后,里面的人数就没有限制了,只要花钱买票的客人乐意,让十个仆人陪着都行,但若是只买一张卧铺票,则只能有一个人,带了仆人的话,另外买硬座票吧!以免干扰同一包间的另外客人。
硬卧车厢比较适合长途坐车之人,如长安城至洛阳城只有七八百里,大半天的工夫就到了,倒不是太需要,但仍有一些体质弱的人,连续坐着会受不了,或者喜欢躺着的人,就可以买硬卧票了。
相比软卧的舒适和宽大,硬卧的条件就差得多了,李安所设计的一节车厢里,要分成十组高价床,每组上中下六个铺位,十组则有六十个铺位,相比二十四个铺位的软座,多了一倍都不止。
当然,硬卧的价格就要便宜的多了,李安所构想的硬座价格,应该是软卧的三分之一,这样就便宜多了。
而由于目前铁轨铺设只有一条不太远的线路,所以,硬卧车厢的配置也要少一些,一列火车两个硬卧车厢就好,多了没有必要,当然,若是日后铁路修往安西,则硬卧车厢就要占主流了。
软座和硬座都是每人一个座位,但软座车厢环境更好一些,硬座车厢相对差一些,这不仅体现在座椅的柔软度和舒适性上,还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软座车厢的座位是每排四个座椅,左右两侧各有两个,而硬座车厢,一排有五个座椅,每个座椅的宽度相对更低一些,中间的走道也更窄,每两排的间距也不一样,软座一共二十排,每排四个座位,一共可以坐八十人,而硬座有三十排之多,每排五个座位,一共要容纳一百五十人。
还有就是车窗的钢化药玉玻璃的个数和大小也不一样,软座车厢的药玉玻璃多一些大一些,车内更加的明亮,而硬座相对就比较昏暗了。
坐车体验不同,在票价方面,当然也就有比较大的区别了,硬座的票价只有软座的一半左右,而软座比硬卧的价格稍微低一点,毕竟,软座一节车厢有八十人,而硬卧是六十人,价格自然是硬卧要贵一点。
李安考虑再三,觉得一列火车的软座需要三节车厢,硬座最多,设置为五节,毕竟,穷人更多一些,他们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
除了这些标准的四种车厢,李安还设计了一种空壳车厢,里面没有座位,当然顶部设计有扶手,相当于后世的公交车站位,如此,这样的一节车厢,足以容纳二三百人,而价格就更加低廉了,只有硬座的一半。
虽然连续站立大半天是非常折磨人的,但相比步行大半个月才能抵达目的地,已经舒坦太多了,这省下的半个月时间,可以少受很多罪,少吃很多顿饭,所能节省下来的钱财,足以弥补长期旅途的损耗。
在车厢顺序的规划上,李安考虑的是第一节软卧,接下来连续三节软座,后面是餐车,餐车后面是两节硬卧,接下来就是最多的五节硬座,最后面挂载三节无座的空车厢。
按照李安的规划,这一列火车所配属的十五节车厢,足以一次性将近两千多旅客运往目的地,可谓是运力强大,大大方便老百姓的生活。
当然,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火车头必须尽快造出来,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而蒸汽机模型已经造好,蒸汽火车头呼之欲出,实现这一切,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为了在火车头造出来之后,可以迅速方便百姓生活,大量的火车车厢,必须尽快开始建造,并不断积累技术,改进建造水平和降低成本。
批量建造火车车厢的场地,就放在研发中心之中,反正这里空间足够大,至少目前还有大块的空地,待日后用地紧张了之后,再迁出去也不迟,这样,各种人才全部集中在一起,方便进行研究和交流,也可以让其它的研究人员前来参观生产车厢的过程,从而激发灵感,让自己更好的进行发明创造。
自从蒸汽火车头造出来之后,李安的工作热情一下子变得高涨了不少,因为火车和铁路对大唐帝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的了,只有交通缩短,大唐才能更好的控制边远的地区,甚至,继续开拓疆土,让大唐的边疆再一次向外延伸。
后世有一句话说的好‘铁路铺向何处,帝国的利益就延伸到何处。’由此可见,铁路可以彻底改变一个帝国的利益边疆,在大运力的铁路面前,帝国的暴力机器可以随时抵达任何铁轨所能延伸到的地方,从而维护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尽管在研制过程中,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李安对此乐此不彼,每取得一次阶段性的成果,就可以让李安兴奋好久。
为了研制蒸汽火车头,李安已经放弃前往洛阳一线视察铁轨铺设进程了,反正,有那么多的工部官员负责,铁轨不会出现多大的问题,车厢的建造就在研发中心旁边,出现小问题的时候,李安当然会过去看看,并作出一些指导,以解决遇到的问题。
当然,由于研发中心就在自己别院的旁边,为此,即便将再多的精力投入到研发之中,李安也是每晚都要回府邸的,研发中心的破房子,哪有自己府邸的房子舒服。
另外,李安工作一天累了,也需要好好的放松一下,回到府邸可以吃一小碗冰淇淋,并搂着颜如玉在游泳池里戏耍一阵,甚至啪啪半个时辰,以放松身心。
说起来,李安的灵感有些奇怪,似乎每次都是在宠幸颜如玉之后,突然产生了某种灵感,若是没有颜如玉陪着自己,李安觉得自己有可能要少发明很多东西。
“夫人,今天有这么多好菜,你怎么不吃啊!”
见颜如玉看着饭菜发呆,李安好奇的问。
“夫君最近很忙,都很晚才回来,一点都不关心如玉。”
“怎么会不关心你呢?为夫不是天天宠幸你吗?这还不够。”
李安俏皮的说道。
“哼,你就是图自己的舒服,完事就呼呼大睡,一点也不关心人家。”
颜如玉委屈道。
“夫人,我错了,最近确实太忙了,忽略了对你的关怀和爱护,来,让为夫抱抱。”
见颜如玉有些委屈,李安直接放下碗筷,将颜如玉揽入怀中,并亲吻颜如玉的额头和眼睛。
“恩~~~~”
在李安的温柔爱抚下,颜如玉满脸幸福,并发出了娇滴滴的撒娇声。
“如玉小宝贝,吃饭吧!”
李安亲了亲颜如玉的粉嫩嫩小嘴,柔声道。
“夫君就不问问,我为什么不肯吃饭吗?”
颜如玉又嘟起了嘴。
“不是因为为夫冷落你了吗?我都道歉了。”
李安微微蹙起眉头。
“呜呜呜……夫君还说关心人家,连人家身体的变化都看不出来吗?”
颜如玉又伤心了。
“身体的变化?”
李安愣了片刻,突然想起颜如玉的肚子好像大了一些,他一直以为是吃多了撑的,却忽略了另一种可能。
“夫人的肚子大了些,不会是有宝宝了吧!”
李安一脸惊喜的猜测。
“哼,你们男人啊!就是粗心,都两个月了,你都发现不了。”
颜如玉嗔怒的白了李安一眼。
“真的吗?你的肚子里真的有宝宝了,哈哈!太好了,我们终于有宝宝了。”
李安兴奋的跳了起来。
“哼,看把你高兴的,半个月前就发现了,我一直在等你发现,你却一定都不关心人家的身体。”
颜如玉责怪的说道。
“夫人,我一直以为你吃多了,这都怪我,可夫人应该早些告诉我啊!这多危险啊!”
李安知道头三很危险,顿时,有些心有余悸。
“所以,我最近老喊疼,让夫君轻一点啊!这也算是提醒,可夫君还是发现不了,真没良心。”
颜如玉总体上,还是有些怨言。
“好好好,都是为夫的错,一切都是为夫的错,以后,我每天都会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夫人,若有违反,就让夫人打我屁股。”
李安开口保证道。
“恩。”
颜如玉转嗔为喜,紧紧的依偎在李安的怀中,像一只温顺的小猫,柔情似水的贴着李安。
“夫人,有了宝宝更需要吃东西,来,让为夫喂你。”
李安非常柔情的搂着颜如玉,一口一口的将饭菜喂入颜如玉的嘴中,让颜如玉幸福的,整个人都融化了。
时光过得是很快的,一转眼的工夫,夏季就过去了,秋季缓缓到来。
而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植物和果树都已经硕果累累,收获的季节快要到了。
在古代,农业是一个帝国的核心产业,是关系帝国生死存亡的最重要产业,所以,任何一个朝代都对农业极为重视,并出台了很多不违农时的政策法令。
大唐作为一个强大和稳定的帝国,当然也极为重视农业,现如今,秋收即将开始,朝廷上下的工作重心,自然要放在秋收之上,各级朝廷官员,都在忙着秋收的相关工作。
作为一国帝王的李隆基,自然也对秋收工作极为重视,并在紫宸殿召集重臣,部署秋收的相关工作。
“秋收已不足十日,诸位爱卿要全力配合,做好秋收的各项工作,有什么难处,可告诉朕,朕会帮你们解决的。”
李隆基看向众大臣,这些大臣除了几位宰相之外,还有各部门的重要官员,平时,这些没有宰相头衔的官员,是没有资格进入紫宸殿的,现在皇帝把他们召来,算是对他们的格外重视。
“陛下,户部和各级官员,已经部署好一切,不过,洛阳至长安沿线正在铺设铁轨,这几万劳力若不能及时返回家中收割,只怕会对秋收造成较大的影响。”
一名户部官员开口道。
李隆基闻言,看向工部的几位官员,问道:“铁轨还需要多久,才可以铺设完毕。”
“陛下,十日之内,铁轨一定可以铺设完毕。”
工部官员立即回答道。
“陛下,若要不影响秋收,数万劳力现在就应该立刻停工,待秋收之后再重新开始建造,否则,时间是肯定来不及。”
“是啊!陛下,很多关中征发的百姓,现在的位置在洛阳,就算十日后可以返回,但光是从洛阳返回长安就需要半个月,然后再返回他们的田地,可能又要好多天,如此,大半个月都过去了,秋收肯定会被耽误的。”
几名大臣指出了数万劳力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关中方向征发的劳力,返回关中需要很多时间,肯定会耽误农时。
李隆基蹙了蹙眉头,看向工部官员,轻声道:“若是五日内不能完工,就先让百姓回去秋收吧!不违农时才是第一要务,铁轨可以缓缓。”
“是,陛下,微臣会催促各段工匠加快铺设的进度,争取五日内完工。”
工部官员大声表态。
“对了,李侍郎最近在忙什么?一直都没见到他的人?”
散朝之际,李隆基看向工部的几位大臣,开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