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一章 苏家兄弟

尹三问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宋王最新章节!

    秦王赵昭最近很忙,休息两日之后,便将长安之事交代给长史于玄,外出巡视去了。

    对外美其名曰是检查各州军备,实际上则是面见各州将领和官员,安抚人心。关陇虽然就这么大地方,可若是一个州,一个县地跑下来,需要不少时日,赵昭目前根本没有这个时间。

    因此都是到关键地方,然后召集附近州县的官员前来见面。目前的情况来看,官员们的态度都还不错,毕竟秦王和官家并未公开决裂。至于听命问题,虽说他们是朝廷官员,但山高皇帝远,顶头上司秦王就在身边,是以官员们都心里有数。

    赵昭也知道,片刻之间让这些人全都誓死效忠是不可能的。只要他们不给自己拖后腿,不和赵顼暗通曲款即可。

    最重要的是各位带兵的将领,这些人本身都与赵昭有着密切的关系,见面主要是安抚人心。当面加以慰勉,许诺将来的利益,从而做到真正归心。

    耀州、延州、庆州、秦州,一圈走下来也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到了六月初的时候,赵昭从秦州回长安,途径凤翔,他决定却看望好友苏轼。

    苏轼闻听秦王驾到,立即前来迎接。不管站队的问题,如今在凤翔为官,秦王就是顶头上司,自然要格外尊敬。再者,他与赵昭也是多年好友,哪怕如今身份有别,情分终究还在。

    “参见秦王!”

    见到赵昭,尽管苏轼是个洒脱之人,可见到赵昭之时,还是难免有些拘谨。毕竟相隔一年,再见面的时候已经君臣有别了。

    “子瞻不必多礼,一年不见,你可还好啊?”赵昭笑了笑。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

    苏轼笑道:“托仁宗皇帝之福,当年有幸来凤翔,当初扩建饮凤池。如今纳凉正好!”

    仁宗嘉佑六年,苏轼调任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曾在此地为官数年。如今已然是第二度为官凤翔,不过职位从签判变成了知州。

    凤翔此地本有一处湖泊,原名饮凤池,传说周文王元年,有瑞凤飞过,在此饮水而得名。到了宋朝时,已经淤积破败。苏轼到任之后。引城西凤凰泉水入池,清淤扩建,并种植杨柳、莲藕、修建数座凉亭,成为凤翔美景之一。

    “苏子瞻说的可是东湖?”

    “秦王知道?”苏轼受宠若惊。饮凤池因为就在凤翔东门之外不远处,故而被当地人称作东湖。堂堂秦王,竟然知道小地方的湖泊,着实有些意外。难不成秦王对自己多有关注?

    赵昭哪能不知道凤翔东湖?

    前世上大学时,室友就是凤翔人。时常提起苏东坡扩建的东湖,风景宜人。故而赵昭一直记在心上,只是一直没时间前去游览。没想到阴差阳错,在这个时空敲来到凤翔,并且有苏轼亲自作陪。

    赵昭笑道:“听闻东湖风光如画。正想去游览一番!”

    “求之不得,我正好在东湖设宴,临湖赏莲,清风徐徐,正是夏日纳凉好去处。”苏轼自然乐意了,东湖是自己一手扩建整修,秦王如此有兴致,是自己的荣幸啊!

    一行人很快来到东湖,放眼一看,碧波荡漾,湖岸杨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布局精巧,建筑古朴典雅。正好莲花盛开,点缀湖中,风景无限秀美。

    十多年前栽种的杨柳已经长大,垂下千万柳丝,在微风中荡漾,柔美中带着丝丝凉意。人言道西湖水,东湖柳,果然名不虚传。以苏轼的品味,设计自然不会差,可谓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匠心独运。

    六月中,湖中的莲花盛开,一路走过,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尤其是一阵风吹过,风摆荷叶,荷花映日而红,更是美不胜收。

    赵昭笑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此风景,在东湖也能看到啊!”

    这两句诗是当年在同在杭州时,某日西湖宴会时赵昭所做,苏轼记得清楚,秦王这是在和自己叙旧啊!

    苏轼笑道:“是啊,只是东湖比西湖略微小了些!”

    赵昭也觉得好笑,苏轼一生做官实在不怎么样,诗词文章自然没的说,还有一个值得称道之处便是风景名胜了。杭州西湖苏堤、颍州西湖、惠/州的丰湖和平湖、黄州的赤壁、凤翔的东湖,这些传承下的美景古迹都与苏轼息息相关。

    只是因为自己的出现,苏轼的发展轨迹也悄然发生改变。如今他恐怕是再也去不得黄州、惠/州了,连东坡居士的称号怕是也不会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的经典怕是也不会有了。

    少了些许文学经典是遗憾,可若是能因此改变苏轼的后半生凄凉的命运,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一代文豪,百年难得的英才,何必如此为难他呢?

    赵昭若有所思,苏轼只当是秦王触景生情,根本不会想到会关乎他的命运。

    “确实小了些,即便是长安的曲江池也比不得杭州西湖,不过小也有小的好,小巧玲珑间更多了些许雅致。”赵昭一路而来,对东湖的风景赞不绝口。

    苏轼笑道:“臣在君子亭设薄酒为秦王接风洗尘,请殿下移步!”

    君子亭正好在西湖湖心,有小桥与岸边相连。亭台选址十分名秒,湖面相通巧分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之间,垂柳、翠竹、花木交映成趣,堪称绝妙。

    侍卫们都留在了岸边,守卫者唯一的小桥,李承作为贴身护卫跟随在侧,与苏轼一道进了君子亭。

    此时正当午时,炎热非常,可君子亭中却格外凉爽。微风吹过,带来了湖水的清凉与湿润,当真是一处绝佳的避暑纳凉之所。

    “子瞻很会享受啊!”三人落座之后,赵昭连声称赞。

    苏轼笑道:“秦王谬赞了,为臣者,牧守一方,自当忠于王事。总是要完成公务,治理好一州民政之后才敢游玩享受片刻。岂敢因私废公,安于享乐?这东湖,平日里倒是凤翔百姓来的更多一些,今日得知殿下前来,才清空留用的。”

    “忠于王事乃是臣子本分,子瞻说的不错,确实如此!”赵昭说完之后,便似笑非笑,沉吟不语。

    苏轼猛然醒悟过来,秦王实际上是在询问自己,所谓忠于王事,王究竟是哪个王呢?是当今官家还是秦王殿下?

    一时之间,苏轼有辛默了。他与赵昭交好不假,在西北为官也不假,可是关乎官家和秦王之间的争斗,苏轼实际上并不想参与。纵观苏轼一生,他在朝堂上的立惩成就不如其弟苏辙。他是个有才学之人,却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在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上,苏轼确实态度鲜明,他后半生的起起落落也与此息息相关。但是关乎皇位争斗,他本不想有什么态度的。在他看来,作为的大宋的臣子,只要忠于大宋即可。作为一个地方官,只要处理好政务,做好本分即可。

    可而今,当秦王当面询问的时候,他就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殿下奉仁宗皇帝遗旨掌管西北军政,臣身为凤翔知州,自当从命!”苏轼很清楚,无论是如今的职位,还是与赵昭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判断,唯有选择赵昭。

    “那凤翔的事情就辛苦子瞻了,父皇昔年看到你与子由的试卷,曾言为后世子孙找到宰相之才。子瞻,未来的路还很长,你们兄弟前程远大啊!”

    赵昭一番勉励,可心里却知道。在为政做官方面,苏轼与他弟弟苏辙还是有些差距的,在延州的时候,苏辙根本没有片刻的迟疑,便表示会效忠自己。赵昭不认为苏辙是在投机,他清楚一点,苏辙能看清楚自己的处境。

    苏家与赵昭关系亲密,他与蔡决使高丽而立下大功,是因为赵昭的推荐。只此一点,他们就已经被视作秦王的人,至少汴京的官家赵顼会这样认为。那么苏家还有别的选择吗?

    苏辙是一个果决之人,最初他赞同王安石变法,曾在制置三司条例司办事。可当他看清楚变法的状况之后,立即与王安石翻脸,退出新党。如今要在秦王和官家之中做出选择,他同样不会犹豫。

    除了被迫的缘故之外,苏辙也对秦王有信心,他愿意押上身家性命。相比之下,苏轼就有所迟疑,少了弟弟的敏感与果决。赵昭倒不认为他是摇摆不定,或许苏轼根本就没多想……

    也罢!

    苏家兄弟能够投效,这就足够了。他们在天下士子之中的影响不言而喻,赵昭更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广告效应。至于苏轼和苏辙未来的成就,那就要看他们自己了,只要有才能,自己绝对任人唯才。

    凤翔之行的大事确定之后,赵昭心情大好,与苏轼推杯换盏,谈天说地,好不亲密。

    一杯酒下肚,赵昭靠在亭台之侧,临水吹风,好不惬意。目光掠过湖面,瞧向远处的一览亭,一个风姿卓越的少女正在朝这边张望。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