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大宋枭途最新章节!
…
接连发生了张觉事件、金国夺取了大宋的云地九州事件,让赵佶有些焦头烂额,也让赵佶忧心忡忡!
赵佶于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为由,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并借着诏书向金国(也包括西夏)传递了几条政治信息:
第一,大宋收复燕云地区,仅仅是为完成一种历史使命,并不是对外扩张;
第二,除了收复燕云地区以外,大宋对其他地区没有兴趣,也不会再对外扩张了;
第三,大宋希望从此与邻国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
可赵佶的这番政治用意,在金国似乎并没有产生什么反应,也没有得到有任何回应。
也许是因为此时金国上下都很繁忙,没有人注意到赵佶的这份诏书。
或者是有人看到了赵佶的这份诏书,但毫无深入解读的兴趣,因为此时金人对赵佶已经很不信任了,甚至已经准备给大宋点教训了,进而没必要再去理会赵佶的政治思想。
然而可悲的是,赵佶对此并不知道。
谭稹被撤职了之后,作为谭稹的举荐人与政治后台,王黼感到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名义上,王黼仍然是太傅,仍然为三高官官,仍然是大宋的宰相,但实际上赵佶对王黼已日渐冷淡,许多事情都已不让王黼插手了。
这让王黼每天都惶恐不安!
紧接着,赵佶开始对赵宋朝廷的高层人事进行调整。
这年九月,赵佶提拔白时中担任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郞即右相,提拔李邦彦担任少宰兼中书侍郎即左相。
不久,赵佶又任命赵野为尚书左丞、翰林学士承旨宇文粹中为尚书右丞、开封府尹蔡懋同知枢密院。
这些人,加上领枢密院事的蔡攸,一起构成了赵宋目前的高层决策团队。
白时中是寿州寿县(后世安徽寿县)人,登进士第,历任吏部侍郎、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等要职。政和年间,他曾经担任过春官,负责编辑地方上奏的各种祥瑞。他做事很认真,当无法用文字来描绘那些祥瑞时,他就用图画来表述。他呈送的《政和瑞应记》以及《赞》,曾获得蔡京好评,赵佶也很喜欢,后来他便以此平步青云。
李邦彦,即所谓“李浪子”、“浪子宰相”,也不是什么“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他“生长市井,习惯猥亵卑鄙,应对便捷,善调笑谑骂,能踢蹴鞠,经常以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相传唱,自号李浪子”,踏入官场后,他很善于交际,很善于奉承,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官职也不断升迁,从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一步步升迁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直至现在担任了左相,他曾说自己要“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
关键时刻,赵佶让白时中、李邦彦这样的只懂得献媚的文人出任宰相,这只能说明,赵佶的用人之道的确存在着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其领导水平的高低,往往通过其所用之人就能很鲜明地反映出来。
近几年来,李邦彦与王黼一直争宠,他处处与王黼作对——王黼主张收复燕云,李邦彦则反对出兵北伐。王黼在陪赵佶曲宴时,经常亲自登台演出粗鄙节目,用以取悦赵佶,太子赵桓闻而讨厌王黼,于是,王黼与太子赵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王黼见郓王赵楷得宠,遂暗中谋划企图废掉赵恒,立赵楷为太子(在这点上,王黼和他的政治盟友梁师成也产生了矛盾)。李邦彦则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捍卫赵桓的太子地位。可以说,李邦彦与王黼是无处不斗。
现在,见王黼虽然已经失宠,但还没去职,李邦彦遂私下悄悄与蔡攸密谋,打算弹劾并罢免王黼。
而蔡攸窥视王黼的宰相之位已久,遂与李邦彦一拍即合。
于是乎,蔡攸、李邦彦便开始运作扳倒王黼。
其实——
王黼失宠,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推荐的谭稹失察,导致云地九州得而复失,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赵佶突然发现,王黼与梁师成居然是邻居,而且两家还有便门想通,赵佶这才明白王黼和梁师成内外勾结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
任何朝代,大臣与内侍相交结都是犯忌讳的,皇帝对此都很敏感。
朝官不得交结宦官,宦官也不宜与朝官交结,这是宋代防范宦官专权的一条重要原则。
按照规定,两者若相互往来,将受到惩处。
然而,赵佶一朝,特别是宣和以来,宦官与朝官相交结,已成为一种普遍风气。
赵佶一朝,士大夫几乎无不奔走于宦官之门,皆以依附权贵内侍为荣。
这也就导致了,但凡权势显赫的宦官,无不门庭若市,他们各立门户,公受货赂,以贩鬻官爵。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童贯、梁师成、杨戬、李彦、张迪,尤其是前两者,甚至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曰“立里客”,一曰“木脚客”。
对于这些事,有些赵佶是知道的,不过也有一些是赵佶不知道的。
像王黼和梁师成内外勾结,赵佶就不知道。
一直以来,赵佶都以为,王黼聪明绝顶,总能猜到他所想,然后切中他的心思提出附和他心意的建议,与他不谋而合。
如此,赵佶一直都以为,他与王黼是君臣相得,两人一定能带领大宋繁荣富强。
不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王黼不是懂他,而是在他身边放了一个他以为很老实的眼线。
这天晚上,赵佶在王黼家喝的酩酊大醉,话都不能说了,昏昏睡去。
直到夜里漏上五刻之时,赵佶才醒来。
赵佶没从皇宫大门回去,而是下令打开龙德宫与皇宫相连的一道夹墙,从小门以过,内侍十余人执兵接拥,三衙卫士无一人可以靠近赵佶。
这天晚上,皇宫里面的气氛很紧张——是夜,诸班禁从皆集教场,备不虞,几至生变。
由于饮酒过量,第二天早晨,赵佶仍不能上朝御殿。
不久之后,真相才大白,人们才知道,当晚不是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因为赵佶对王黼太失望了,而在他家喝得酩酊大醉。
赵佶有理由如此。
当初,赵佶力排众议,破格提拔王黼,可以说是对王黼寄予了厚望。
赵佶给王黼的待遇也最高,不仅赐给他宅邸,还亲自给他的宅邸命名为“得贤治定”,甚至又亲自给他题写了载赓堂、膏露堂、宠光亭、十峰亭、老山亭、荣光斋、隐庵等七块碑额。
可结果却是,王黼联合梁师成将赵佶骗惨了,关键大宋变成现在这个破烂的样子,哪哪都是问题,处处都是危机,哪有以前繁荣昌盛的样子?
赵佶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王黼这个宰相的责任。
赵佶一场大醉之后,王黼不仅彻底失宠,而且其政治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不久,御史中丞史何栗,挺身而出,他上疏弹劾王黼,连奏七章,列举了王黼奸邪专横、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巧取豪夺、骄奢淫逸等十五条罪状,请求朝廷罢免王黼,并按律治罪——这背后有蔡攸、李邦彦的影子。
何栗,字文缜,仙井监(后世四川仁寿)人,政和五年进士第一名(即状元),颇得赵佶青睐——一进入官场,何栗就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官职逐步提升,前不久,因为他博学强记,正直敢言,赵佶安排他担任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
王黼的政治嗅觉很灵敏,他感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于是在今年十一月初,他主动上章请求致仕,他在奏章中说:“陛下用臣不为不尽,任臣不为不专。缘臣薄祐,取戾阴阳,内积忧虞,外伤疲敝,扪心自悼,吊影生嗟,获戾天人,莫之可逭。倘许尽还印绶,退即里居,脱身于风波汹涌之中,收功于桑榆衰蹇之域,人非鬼责,少缓颠隮,永言此恩,是为终惠。”
赵佶很快便批准了王黼的请求,他在御笔中写道:“王黼陈乞致仕,其应恩人数、朝谒礼数等,一切并依蔡京例施行,仍给节度使俸。”
而今年,王黼才四十五岁,正值一个从政的男人最巅峰的年纪。
王黼是宣和二年十一月正式出任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即宰相职务)的。
其实,早在宣和二年六月蔡京退休前,王黼就已经深得赵佶的信任,并开始掌控赵宋的朝政大权。
王黼上任之后,采取罢方田、毁辟雍与医学算学、并会要和六典诸局等,一系列减轻赋税杂役和精简政府机构的改革措施,赢得了人们的好评。
那时,人们觉得王黼很有魄力,当时都称赞他为“贤相”。
后来,因为要与蔡京争宠,王黼也设置应奉局,自兼提领,以进贡赵佶为名,向各地官员摊派,要求进贡四方珍异之物,此事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当时有一说,这些东西,能到赵佶手中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其余都被他和粱师成瓜分了。
再后来,王黼赞成收复燕云十六州,又以朝廷出兵北伐收复燕京为名,成立了一个叫“经抚房”的专门机构,掌管从全国收集而来的免夫钱——免夫者,谓燕山之役,天下应出夫调,今但令出免夫钱而已。
当时,总共收集了六千二百余万缗免夫钱。
这笔钱本来应该储存起来以备缓急,可是至宣和七年春这笔钱已基本用完,只余下六百万缗——用掉的钱中,有帐可查的只有四千万缗,另有二千二百余万缗,谁也说不清楚下落。
有人怀疑这笔钱被王黼私自挪用了,因为燕京告功之后,王黼匆忙奏请,将经抚房的文籍尽取焚之。
也正是因为如此,关于这笔巨款的下落,已经无法说清了。
事实上,这笔钱有可能是花在了艮岳的建设中了。
因为,当时艮岳还差一些没有完工。
而等免夫钱收上来不久,当时停滞了很久的艮岳才再度开工,然后历经半年时间终得修完。
王黼当政了共四年时间,这期间大宋发生了两件可谓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两件大事,对大宋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一件事是平定方腊起义,另一件事是出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
公平的讲,这两件事都应该算是王黼主持的。
至于结果,那只能由世人去评说了。
……
自从王黼主政,赵宋朝廷的收入的确有所增多。
但由于接连发动了平定方腊起义和北伐收复燕京这两场战争,花掉了大量的钱财。
再加上赵佶君臣的贪腐挥霍。
以至于,富饶的大宋,现在已经没钱也没粮了。
尚书右丞宇文粹中,对此深感忧虑。
因此,王黼致仕后,宇文粹中便对赵佶说:“祖宗之时,国计所仰,皆有实数,量入为出,沛然有余。近年诸局务、应奉司,妄耗百出,若非痛行裁减,虑智者无以善后。”
直白一点说,宇文粹中就是在提醒赵佶,国家没钱也没粮了,这很危险,您老快想办法。
宇文粹中,字仲达,成都府华阳县(后世四川成都成华区)人,崇宁二年登进士第三名,他也是宇文虚中和宇文时中的兄长,是蔡京的甥婿(娶了蔡京妹妹的女儿),也是蔡仍的姐夫。
赵佶觉得宇文粹中所言很有道理,于是下诏撤销应奉司,又下诏给蔡攸、白时中、李邦彦,令他们想办法弄钱弄粮。
蔡攸、白时中、李邦彦这三个只会陪着赵佶玩的弄臣哪有什么弄钱弄粮的好办法,他们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往下拖延。
慢慢的,赵佶也看出来了,蔡攸、白时中、李邦彦还不如王黼呐,就更别提蔡京了。
不久,京东路一带盗贼蜂拥而起,北方各地形势突然变得严峻起来。
蔡京一党趁机纷乱吵嚷,认为白时中与李邦彦名望太轻,担当不了宰相大任,无力压服天下,他们呼吁请蔡京重新出山。
朱勔此时因为帮赵佶建成了艮岳很得宠,他也极力说服赵佶用蔡京。
赵佶觉得,在这个艰难的局势下,能够力挽狂澜的,也就蔡京这个为大宋掌了十六七年舵、让大宋富强无比的老宰相了。
赵佶以为,蔡京一定能找到解决困难与克服危机的办法。
于是乎,赵佶让蔡京复相。
就这样,蔡京重新出山,兼领讲议司,仍领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请,至都堂治事。
蔡京又一次登上了大宋的政治舞台。
这是蔡京第四次出任宰相。
这年蔡京已经整整八十岁,已“目盲不能书字,足蹇不能拜跪”,已是一个纯粹到不能再纯粹的行将就木的老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