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任重道远

哼哈大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崇祯皇帝的最新旨意到达南京之后,苏茂相、周延儒、贾继春等一班身在南京的官员们,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特别是对于那几位南京勋贵的赐死,除了其他南京勋贵有点战战兢兢之外,这些来自京师的官员们,没有一个人觉得惊讶。

    当今皇帝曾经因为一件说起来极小的事情,就能在京师大动干戈,将京师一干勋贵世家杀了个血流成河,仅从这一点看,皇帝就不会对如今抓进了狱中的这几个南京勋贵手下留情。

    相反,倒是对于南京的文官还是相当照顾的了,除了致仕,就是降职调任,不仅一个没杀,甚至连一个削籍的都没有。

    这也让从京师来到南京的几个高官松了口气。

    他们到这里来,是要做事情的,若是激化了矛盾,与南京原本的官员们搞得水火不容,将来还怎么做事情?

    所以圣旨传到南京之后的当天,周延儒、苏茂相、解学龙、贾继春等人,分头前去拜访免官在家的几个前南都高官,传递旨意的同时,也恭恭敬敬地将钱象坤、郑三俊等人送离了南京。

    而当天晚上,贾继春又与王之心、骆养性两人一起,去了锦衣卫南镇抚司大狱。

    第二天,前博平侯张拱日、灵璧侯汤国祚、忻城伯赵之龙、东宁伯焦梦熊四人在狱中畏罪自尽的消息,就传遍了南京城。

    南京官场之上,当然有人知道这些人根本不是什么畏罪自尽,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谁又敢于跟这些京师过来的高官们较这个真呢?

    这几个新到南京上任的高官,到南京不久就天然地形成了一个自己人的小圈子。

    这个小圈子没有人明白无误地指出来过,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在以东林党人以及东林党人的同情者为主体的南都官场,这几个从京师朝堂空降下来,取代了之前的东林大佬,要想站稳脚跟,不抱团取暖也是不行的。

    周延儒是南直隶宜兴人,还不到二十一岁,就连中会试会元、殿试状元,迅速声名鹊起。

    说起来,周延儒也是东林出身,但在历史上,周延儒却是个八面玲珑的投机分子。

    他在京师官场上的飞速提升,离不开天启初年朝中东林大佬的提拔推荐,但是在东林党与阉党的激烈斗争中,周延儒选择了置身事外,不仅从未替东林党人说过什么好话,而且迅速与东林党划清界限、切割开来,也因此没有受到过什么影响,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

    还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以詹事府少詹事的资历,出掌南京翰林院事。

    历史上,崇祯皇帝一即位,就仰慕其少年状元之名,将他越级提拔为礼部左侍郎,而当时的周延儒还不满三十五岁。

    这之后没过多久,周延儒刚满三十七岁,崇祯皇帝不顾朝臣反对,再一次将他提拔进入了内阁,并很快让他当上了内阁首辅。

    可以说,崇祯皇帝对周延儒这个人真的是不薄了。

    但是历史上,周延儒最终被定性为奸臣,而且还是被崇祯皇帝亲自赐死的。

    赐死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明亡之前,亲自督师打了一场败仗,但是回京之后,却欺骗崇祯皇帝说他打了胜仗,崇祯皇帝很高兴,对他进行了封赏表彰,但是事过没多久,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向皇帝报告了实情,而其他官员也纷纷上述弹劾他欺君,崇祯皇帝得知真相之后极度失望,将他充军流放,随后不久就遣人赐他自尽。

    周延儒最后的悲剧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当时明末历史的原因,但是他在历史上能够被相当挑剔的崇祯皇帝看中,并一再提拔重用,也与他的才智杰出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他的才智杰出主要就表现在揣摩人心上,特别是对崇祯皇帝的心思把握得非常准确。

    而这一次也是如此。

    虽说崇祯皇帝让他到南京担任礼部尚书并见惯南京翰林院,是有着将他从京师朝堂之上调开的考虑,但是让他以三十五岁的年龄,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份天大的恩典了。

    别人这么看,周延儒自己也是这么看的。

    因为在明朝的历史上,六部尚书已经是绝大多数文官一生的仕途巅峰了,绝大多数官员混不到这个位置,少数人混到了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也基本上都已经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当然,年轻一点的尚书并不是没有过,但多少都得过了四十吧,像周延儒这样三十多岁就当尚书的,可以说绝无仅有。

    所以周延儒领旨之后,很快就收拾停当,举家南下,到南京上任去了,颇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意思。

    南下官员集体陛辞之时,皇帝交代他的那些话,他也很清楚其中的意思,说到底,还是皇帝对东林党在江南士林势力过于庞大有多忌惮罢了。

    而他对自己任职南京礼部尚书的使命,也很清楚,那就是想办法瓦解东林党人对江南士林的控制,同时改变江南士林喜欢坐而论道、崇尚清议的文风士风。

    当时皇帝对他说:“魏晋士林崇尚清议玄谈而不务实,然后有五胡乱华之惨祸。唐宋末世先有党争起于朝堂,而后有亡国亡天下之结果。卿等到了南都,一边要支持开海,一边要收拾人心。

    “要总结一下魏晋、唐宋亡国亡天下之原因教训,扭转江南士林崇尚空谈清议之恶劣习气。

    “至于如何去做,朕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但朕这里有几条原则,卿等务必遵之而行。一曰尚新,二曰崇实,三曰重史,四曰察外。

    “前面三条,不用朕多说了,卿等都是科举出身,熟读经史,满腹经纶,自然知道朕的意思。

    “朕今日单说这第四条,察外。而所谓察外,就是打开视野,睁眼看世界,不管是儒释道,不管是海内外,士林子弟都要有所了解,有所掌握。

    “特别是海外泰西诸夷之寰宇地理、历史风俗,乃至百工之学,都要广泛搜罗编撰,在江南县学、府学以及南京国子监、翰林院中广,为倡导传播,务必使江南士林子弟开阔眼界、内外兼修,不再沉溺清议、固步自封。

    “江南士林,地近闽浙,开海之后,泰西诸夷往来必多,对于泰西之学的传入,不必害怕,作为南京礼部尚书,一定要悟透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

    崇祯皇帝说的这些话,周延儒当然知道这其中的意思,要从根子上清除东林党,就不能再继续鼓励东林党的那一套学说了。

    东林党人最初的主张,在学术上是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统,坚持反对阳明心学,在政治上是鼓吹开放言路,惠商恤民,改革弊政,反对宦官干政。

    所以,总体上来说,万历末年的时候,最初的那一批东林党人比如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东林六君子,都是清正耿直的硬骨头真君子,并不像后来东林党的徒子徒孙们那么不堪,完全沦为了为了门户私利而大搞政治倾轧的党争工具。

    比如说东林书院被毁之前那副名闻天下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本身并没有错。

    只是后来这些真君子都在与阉党的斗争中死掉了,剩下的要么是半吊子,要么就是软骨头,到了崇祯末年终于沦为了只问门户不问是非的伪君子。

    周延儒虽然对东林党的政治主张不感冒,但对于东林党早期的那套学说还是认可的,比如东林党的学术主张中,就有一条,也是反对谈空谈玄,主张重视实际的。

    然而如今皇帝既然这样说了,他作为南京的礼部尚书,主管江南士林的学术风气、科举、教育等事务,既不能倡导袖手谈心性的程朱理学,也不能推崇更玄更虚的阳明心学,那就只能另辟蹊径,在重视历史杂学和泰西诸夷之学上做文章了。

    是以,当他到了南京,上任了南京礼部尚书兼南京翰林院翰林学士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江阴南岐去请一个奇人,到南京国子监担任助教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