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王镣之死

南无臭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五代十国往事最新章节!

    【王镣之死】

    王镣,原汝州刺史。王仙芝进犯汝州时,王镣亲自披挂上阵,与部将分守南北城门,无奈寡众悬殊,最后城破被俘,从此被草军扣做人质。

    上面看似平淡的话,实际上暗藏溢美之词,把王镣塑造成英雄。而若综合分析,恐怕王镣同志的形象就没那么正面了,起码没那么光辉。

    首先来说他的“英勇抵抗”。这段英勇事迹缺乏详尽的史料,只有简简单单的三言两语,如上文所述。而且在这简短的叙述中,就有“自督勇士与别将董汉勋守南、北门。城陷,汉勋力战死”的记叙。

    王镣与部将董汉勋分守两城门,董汉勋光荣战死,王镣被生擒。是力竭被擒,还是主动缴械?

    其次,被俘之后,王镣的表现就更与“英雄”二字大相径庭。为虎作伥,力促招安,使得朝廷丧失除草的最佳时机,终酿大祸。

    而且汝州失陷后,朝廷就贬王镣为韶州司马。说明王镣的“抵抗”行为在当时就饱受非议。

    王镣和他哥哥王铎,没能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哥俩因私废公,使得朝廷在对待草军问题上投鼠忌器。王镣也因此成了草军中最值钱的护身符。

    那么这张护身符的下场呢,死、逃、赎?

    答案选A,死了,被草军杀害。

    史书只说他被草军杀害,说的不够清楚,遇害时间、地点都没记载。

    而这,就是本书的卖点:

    王镣被俘的时候,王仙芝与黄巢还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直到蕲州招安失败,王黄分家。同为人质的裴偓趁乱逃走,王镣仍被扣押。

    那么问题来了,王镣究竟被谁扣押?是王仙芝还是黄巢?

    让我们试着继续分析:

    1,如果是王仙芝。王仙芝一心跪求招安,牢牢攥住王镣这张牌,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他会忍痛割爱,对王镣痛下杀手吗?也许会,比如“邓州请降”被欺骗了感情。

    那么问题又来了,“邓州请降”本身就是一桩历史悬案,前文已经分析过,到底是杨复光奉旨招安、宋威截胡,还是宋威杀敌、杨复光抢功,八百多年前的中央特派调查组都没能查明。

    我们只能继续列出两种情况,分别加以分析:

    1.1杨复光招安。这也是王仙芝梦寐以求的,于是派去心腹,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归附之心。

    王仙芝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仙芝很傻很天真,宋威很黄很暴力,招安之事再度泡汤。

    招安无望,王仙芝恼羞成怒。您可别忘了王仙芝的出身和他的本职工作——盐帮头领,道儿上有头有脸的大佬,盛怒之下杀掉失去利用价值的王镣泄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2杨复光抢功。宋威宝刀不老,一举击溃王仙芝部,生擒草军多位重要将领,押解回京,斩首。王仙芝遭灭顶之灾,侥幸逃脱,绝望之际,杀死王镣泄愤。

    总结:如果王镣是被王仙芝扣押,那么一定是死在“邓州请降”之后,失去了利用价值,继而被泄愤处决。

    2,如果是被黄巢扣押。黄巢杀王镣干嘛?或者说,为什么留他到现在?

    要杀,蕲州招安、王黄分家之后,不正好是撕票明志的最佳时机吗?宰了王镣,表明自己革命到底、誓不妥协的强硬姿态?

    当然,留着他,可以拿他当挡箭牌,继续要挟宰相王铎,进而要挟朝廷。那您干嘛又杀了他?一直留着不香吗?

    总结:黄巢扣押王镣、杀害王镣的逻辑不通。杀害王镣的,应该就是王仙芝了。

    在《旧唐书·王铎传》中,有这么一句记载,也印证了我的推测,“铎弟镣……王仙芝陷郡城,被害。”这段记载又引出了一个小小的疑点,“郡城”是个什么鬼?

    郡城,基本释义为“郡治的所在地,或者郡治的城垣”,可以理解为今天的“省会”。

    也就是说,王仙芝攻克了某个省会、某个政治核心城市,亦或是某座城池后,杀了王镣。

    在《全唐文》中,收录了唐僖宗的一篇《宣抚东都官吏敕》,其中就有一句“王仙芝等纵胁生灵,联攻县邑,才收阳翟,又破郡城。”

    阳翟,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阳翟是何时攻陷的呢?王黄草军被宋威逼出山东后,就流窜到河南作案,乾符三年(876)8月,王仙芝首次攻陷阳翟,次月才攻陷汝州,生擒了王镣。

    当时,阳翟属许州忠武军治下,许州是忠武军的治所,即忠武战区司令部所在地。王仙芝动都不敢动忠武军,绕着许州跑了一圈。因为当时的忠武军节度使是崔安潜。王黄草军肆虐河南,唯独河南中部的忠武军未遭荼毒。因而这个“郡城”肯定不是指许州。

    关于王铎的主动请缨,《新唐书》与《旧唐书》在时间上存有争议,但都承认是在江陵失陷之后。江陵府,是荆南战区的总部所在地,由于荆南节度使杨知温的严重渎职(前文有介绍),致使江陵失陷。

    那么唐僖宗敕令中的“郡城”,也许就可以理解为江陵城了,那么《旧唐书》中的“王仙芝陷郡城”,当然也就是指的江陵城了。

    唐僖宗的敕令不是纪实报告文学,也不是新闻广播稿,也许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以增强文学艺术气息。哪个皇帝一开口不是骈四俪六、前三皇后五帝的?所以他老人家的这篇敕令对于王镣之死的研究……毫无意义。

    虽然缺乏直接的记载,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间接史实合理地推测:王仙芝“邓州请降”之后,率部南下,攻陷江陵城,并处死王镣泄愤,于是王铎转变态度,主动请缨。

    逻辑上应该没毛病。

    王铎请缨,唐僖宗非常高兴,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正南面剿匪总司令。

    【代号:包饺子】

    之前王铎力主和平招安,得罪了不少主战派文武官员,而且事态的发展也不如他所愿。王铎的政治主张因此饱受质疑,使他陷入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中,也是自“保研党”的迫害之后,再一次面临的巨大坎坷。

    弟弟死了,王铎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国仇家恨涌然在胸,挂帅出征,与草军决一死战。下雪杀弟之仇,上洗误国之恨。

    王铎是文官。但不要小瞧了文官,更不要因他先前是强力“主和派”而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是杨知温那类腐儒。自古以来,文官治军出类拔萃的,比比皆是,前世有诸葛亮,后世有曾国藩,前不久还有他堂兄弟王式。

    王铎,是诸葛亮式的人物。特别注意:记住这句话,有用。

    赴镇之后,王铎招募精兵勇将、修葺工事、秣兵历马,为大决战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高骈也上疏朝廷,提交了他拟定的“包饺子”围歼计划。该项计划在史料中同样有着不同的版本,我们无法也无必要细考。虽然具体的部署略有不同,但总体作战方针是基本一致的,而且辨识度极高,一看就是出自高骈之手,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腾腾杀气。

    这份计划中,不仅详细地制定了各路军团的进军路线,还细致到了每一支部队的统兵大将和部队人数,以及驻防地点,更不用说谁主攻、谁佯攻、谁接应了。这么说吧,他不仅帮自己人制定了进攻计划,还顺手帮黄巢制定了逃跑路线,并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款伏击战。

    客观公正地来审视这份计划,使我们不得不佩服高骈的军事才华。古往今来,在一份优秀的军事行动计划中,作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后勤保障、行进撤退路线等等诸多看似无足轻重的部分,往往是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关键。否则,就是鲁莽骄兵,兵家大忌。

    比如我们熟知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之多谋并不体现在借东风、用火攻,而是精准预言了曹操必走华容道。想要死的,派张飞、赵云;想要活的,就派关羽。火攻,周瑜与诸葛亮不谋而合,难分伯仲,而“华容道”才是诸葛亮技高一筹的完美体现。

    高骈的战略思路可以概括为:北防,东进,南突,西收。

    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广东省一带的地图,好了,黄巢草军盘踞在广州附近。朝廷剿匪大军北路军驻扎在广东省北部,虚张声势,作势进攻,实则严防死守,扼住草军北逃的路线;

    东路军由高骈亲自率领,翻山越岭,出其不意地急攻黄巢在广州的主力部队;

    南路军由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走海路,从广州登陆,出其不意地掏心;

    西路军在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守株待兔,伏击草军溃军。

    海陆立体作战,堵一面,打两面,把黄巢扫进口袋阵中。堪称教科书式的围歼计划。

    然而这篇满分作文,却被朝廷PASS掉了。朝廷下诏:不准!

    高骈接到军事计划被驳回的通知,气得要吐出一口老血。大骂朝中奸臣当道,骂谁?骂王铎,骂他官僚主义,骂他蒙蔽圣聪。

    算旧账,只因他苟徇私情,贻误战机,纵敌误军,祸国殃民;算新账,他摆官架,吃味儿了。

    因为在高骈的计划中,“北路防线”的负责人是王铎。

    王铎是总司令,是高骈的上级,又是当朝宰相,而高骈却对他指手画脚,王铎会服从高骈的调度吗?又会从中作梗吗?是否担心高骈抢了平贼首功而心生嫉妒?

    我个人觉得,应该不至于。不高兴是有的,但不至于狭隘到再度因私废公。虽然王铎有前科,那是因为手足之情。而现在正是在报杀弟之仇,即便下属越权、僭越,说到底,也还是在帮他。

    当时的朝廷里,另一个宰相卢携是极力支持高骈的,所以应该也不是他。那么到底是什么人投了反对票呢?历史没有正面给出答案。

    实际上,高骈还真错怪了王铎,因为让朝廷否定他计划的人不在朝廷内,此人正是盘踞在广州的黄巢。

    当我们看地图的时候,相信黄巢也在看。影视作品中,指挥官总是皱着眉头死盯地图。

    黄巢不再是初出茅庐的盐帮头领了,他有着多年的斗争经验,军事嗅觉赛狗鼻。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草军的危险处境,草军又一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考验。

    以不变应万变。任你有千方百计,我只一计便可脱身。

    这一计没有技术含量,包教包会,屡试不爽,这就是——诈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