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带着仓库当队长最新章节!
路远趁着买车,请公司的兄弟们搓了一顿,然后特别对研发部门的兄弟们说,
“技术部门的兄弟,你们是最辛苦的,你们的功劳也是最大的,公司想要有很好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技术突破。
所以趁着现在大家都在,我向大家保证,奖金,工资和各种待遇还要跟你们提高,绝不会少。”
说完又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凡是提高待遇这样的话,员工们最喜欢听,同时听起来最舒服,也最让人激动。
大家辛辛苦苦的为什么?
像这种私营企业的打工仔,来自天南地北,操着各种口音。
大家离乡背景,不就是想赚钱吗?
在90年代初那种环境下,大家都刚刚从家乡出来没有多久,思乡的情节很浓的。
那时候不像现在,在外面漂泊惯了,加上有些全家人都在外面,而且漂了一代又一代。
已经漂习惯了,就算有乡愁,也比第一代打工人要淡的多。
那时候在外漂泊的打工者们,最喜欢听思乡的歌曲,这种歌曲在大家听起来特别的有共鸣,甚至热泪盈眶的跟着唱。
最早的就是李春波的小芳,淡淡的歌声,淡淡的忧伤。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想当年这歌声让多少人热泪盈眶,边流着泪边跟着唱,如果去卡拉ok,这些歌都是首选。
还有韩磊的走四方,走四方,天苍苍,地茫茫,岁月长又长...
光头李进的,你在他乡还好吗?还有后来的九月九的酒,老乡,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等等等等歌曲,构成了那个独特的时代,打工人的精神食粮。
当第一代打工们走出家乡的时候,当他们背着行囊,含泪向父母招手,向妻儿告别,向家乡挥手示意的时候,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
一个时代就这样开启了。
这是一个流浪的时代,也是一个迁徙的时代。
在这样的大潮中,千千万万的流浪者,打工者融进了滚滚的大潮,从此就像侯鸟一样,南来北往的飞翔。
每当暑去冬来,春节临近,每当家乡雪花飘飘的时候,流浪在外面的打工人,一波又一波的背起行囊,从人山人海的火车站,不顾一切的挤上火车,开始了北返之行。
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心中的向往,和浓浓的乡愁,以及口袋里用辛勤劳动和汗水换来的钞票,用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姿势,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赶往自己千里以外的家。
第一代打工人,他们向往的家,他们心中无限牵挂的地方,不想现在小楼林立,更不是水泥路贯通。
而很多还是茅草屋,坐落在偏僻的乡下,除了铁路,公路是那种很烂的石子路。
乡间小路更是羊肠小道,当终于下了火车,又下了汽车,扛着蛇皮口袋,里面装的几件皱巴巴的衣服,还有跟父母亲人买的礼品。
深一脚浅一脚的踩在乡间的路上,心是那样的激动。
第一代的打工人,总觉得家乡的空气都是甜的,能呼吸上家乡的几口空气,就是能消除一年辛苦劳碌的疲惫,让人神清气爽,一身轻松。
当然,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与亲人团聚,望一眼父亲脸上的皱纹儿,摸一摸母亲头上的白发。
把幼小的孩子抱在怀里,夜深人静把媳妇儿拥在怀中,那种心中的幸福和激动。
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正是因为在种种,大家才那么千辛万苦,义无反顾,不过疲劳的往家里赶。
为了一个大年30的团圆饭,为了一家老小几天的其乐融融,流浪在外的打工人,他们忘去了路上的拥挤和艰辛,更忘记了一年的疲惫和辛劳。
有很多人千辛万苦的赶回家,其实就那么几天时间。
当年很多工厂总共假期就半个月,甚至有12天的。
路上坐火车,汽车就要花两三天,来去就五六天,甚至更多。
所以待在家里和亲人团聚的时间,简直是屈指可数。
但即便这样,每到春节前夕,依然有那么多人,前呼后拥的往家里赶。
当年的公路运输不发达,路很烂,长途班车还没流行起来。
回家大部分都是坐火车,以坐火车为主,所以火车站那个拥挤呀。
火车站拥挤的什么概念呢?
以南方省城的车站为例,还没进入车站外面的广场,就已经是人山人海,人满为患了。
整个火车站周围到处是人,俺不是外来的打工仔,扛着蛇皮袋,穿着皱巴巴的衣服,望着远处的火车站,有一种望眼欲穿的感觉。
有票的还好,可以提前两三小时进火车站,没票靠临时买票的那种,有一种比登天还难的感觉。
都是黑压压的人,个个都归心似箭,但长途火车的运载能力只有那么多。
火车站方面也是头大,赶紧找来很多加班车,甚至连闷罐车都用上了,除了长途车,全是加班车。
把旅客拉出自己省的范围,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送走,是当时的写照,作者就曾亲身经历过。
从西南地区坐火车到南方,整整坐了七天。
坐的全是短途车,每一个地方下车后转签车票要等一天,因为卖的就是第二天的车票。
所以不等也不行呐,走一处转一处,转一处等一处,本来要不了48小时就能到,结果整整走了七天七夜。
挤上火车的时候是什么概念?个子小的差点儿连命都没有了,在贵什么火车站?
早上等着上车的被安排在车站广场,一圈儿一圈儿的排成队,整个广场满满的全是人。
如果排在后面的,还没进车站,车早走了,虽说车票七天有效,但在这样的时候,谁都巴不得早点走。
所以一个字,回去难,出来也难,打工赚钱更难。
正因为深深体会到打工的艰辛,赚钱的不易,第一代打工人才那么的节省,别说买好衣服,连吃都舍不得吃呀!
一个早餐三毛钱,最多五毛钱,晚上加班回来饿了,忍着,喝点凉开水,又过了一天。
每个月把节省下来的钱都寄回家,除了一家老小,生活要钱,还要建房,孩子读书,老人治病,等等等等。
当年既没有医保,孩子也没什么义务教育?而且每年秋收之后,还要拿出不少粮食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