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 全局

鹤城风月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zw.so,最快更新明左最新章节!

    夏国的宣战,让东瀛地动山摇、人心惶惶。

    毕竟就在一年多前,东瀛刚刚惨败于夏国之手。

    夏国的强大,让东瀛人刻骨铭心。

    接下来的命运如何,每一个东瀛人都充满了担心。

    德川家光反而比较冷静。

    身为一名枭雄,事已至此,除了妥善应对,他也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哪怕酒井忠胜回来时,带了很不好的消息。

    那些西部大名,没有一个人遵从幕府的命令、前来江户上洛觐见,而是纷纷寻找托词,作壁上观。

    很显然,这些都是首鼠两端之辈。

    既希望夏国能够重创幕府,让他们摆脱束缚,东山再起;又不希望跟着幕府殃及池鱼,遭到夏国的打击。

    “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背弃了国家和民族。待应付了夏国的进攻,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最严厉的惩罚。”

    当着幕府上下的面,德川家光给那些大名判了死刑。

    这个做法让许多人非常满意,已经开始谋划怎么从中捞取好处。

    那些西部大名一旦被消灭,空余出来的富庶土地究竟该如何分配,必然让大家分外眼红。

    “传令下去,召集兵马。武器、粮草必须妥善筹措,严令各地守好关卡,绝不能给夏国可乘之机。”

    即便西部大名袖手旁观,德川家光依旧信心十足。

    因为除了外样大名,还有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牢牢地站在幕府这一边。

    光是这些大名,就能派遣出足够的兵马助战。

    德川家光唯一忧虑的,就是东瀛的海上力量严重不足,难以限制夏国海军的游动。

    东瀛身为岛国,处处都是破绽,就怕被夏国海军找到机会。

    一点破,满盘皆输。

    “将军,是否让总大将撤回来?”

    土井利胜是一位十分尽职尽责的军师,他想到了德川家光忽略的地方。

    松平信纲被幕府派遣,前往九州岛剿灭岛原起义。

    而在松平信纲的身边,全都是西部大名的军队。

    既然这些西部大名立场不稳,很可能会让松平信纲遭遇不测。

    这种时候让松平信纲撤退回来,才是万全之策。

    德川家光恍然,忙道:“那便传令过去。”

    很好的弥补了疏漏,土井利胜趁机增强自己的声音。

    “夏国与东瀛远隔重洋,即便他们在朝鲜拥有驻军,但是要想跨海来攻,依旧纷繁复杂。不出所料,起码需要三个月的准备日期。如此幕府可以从容筹措,加紧战备,更增胜算。”

    他的预判,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毕竟就在几十年前,丰臣秀吉刚刚完成对朝鲜的侵略。

    战前的所有准备情况,在场的人都十分熟悉。

    以此判断,夏军的进攻必然也是如此。

    只可惜德川幕府对于夏军的作战方式完全不了解,注定要吃一个大亏了。

    “陛下,福建巡抚传来急报,郑氏已决意同夏贼开战。如今倾巢而动,胜负之数近在眼前。郑氏恳请朝廷相机而动,互为策应,一举而灭夏贼。”

    内阁首辅张至发有点慌乱,面对大事胆战心惊。

    上头的这位人皇可不好伺候,这十一年来不知道换了多少阁臣。

    张至发自忖才干有限,在这个位置上恐怕难以长久驻足。只想着混混日子,千万不要出现什么差错。

    因此杨嗣昌一个后起之秀主导朝堂、风光无量,他也不在意。

    但是现在他不得不站出来,向崇祯禀告福建郑氏的举动。

    “哦,郑氏果然动手了吗?”

    听到郑氏要跟夏国开战,崇祯既惊又喜。

    当初册封郑芝龙为靖南侯,本就存着驱虎吞狼的心思。现在终于到了这一天,崇祯不由的摩拳擦掌。

    “陛下,倘若情况属实,真乃千载难逢之机。朝廷这边理应趁此良机,由陆路进发,一举而灭夏贼。澄清宇内,使南北畅通无阻。”

    杨嗣昌跳了出来,赶紧提出了建议。

    而他的想法,正好说到了崇祯的心头。

    “本该如此。”

    可崇祯随即想到了什么。

    “奈何朝廷大军远在西北和湖广,忙于剿除流寇,难以分身啊!”

    天赐良机面前却无兵可用,这让崇祯十分惋惜。

    杨嗣昌既然提出了建议,怎能没有后续?

    “陛下明察,流寇贼首李自成现已销声匿迹,不成气候。灭亡之时,指日可待。湖广之张献忠亦畏惧王师天威,早有投效之心。何如就此招抚,命其军前效力,以增声势。如此一来,数十万大军趁势东进,与郑氏水陆夹击,平灭夏贼易如反掌。”

    杨嗣昌和原来的历史不一样了。

    原本的历史中,对于招抚张献忠一事,他是持强烈反对态度的。

    他觉得这些流寇降而复叛,数次不止,早已没有悔改之心。不如彻底消灭,免生后患。

    结果熊文灿和太监刘文斌说动了崇祯,绕过了他,才将张献忠招抚。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张献忠再次反叛,配合重新出山的李自成一发不可收拾,彻底灭亡了大明朝。

    但是现在,相比起张献忠,对大明威胁更大的夏国有机会消灭,杨嗣昌立刻改变了看法。

    崇祯对他的策略大为赞赏,立刻下旨让前线的官员照办。

    结果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反而轮到前线的官员们反对招安了。

    三边总督洪承畴、宣大总督卢象升、陕西巡抚孙传庭言辞最为激烈,都很担心招抚之下,后患无穷。

    就连五省总理熊文灿都言辞闪烁,觉得招抚一事宜缓而不宜急。

    崇祯和杨嗣昌看到下面的人反对如此激烈,不得不将朝廷的计划一一告知。

    这不说还好,一说之下,洪承畴等人反对的意见更大。

    洪承畴言之凿凿,认为绝对不可同夏国开战,否则的话有败无胜。

    卢象升更是在奏章里极言,夏军之强大远非官军可比。一战之下,说不定大明江山不保。

    “陛下,洪兵宪、卢兵宪等人历来同夏贼勾连不清,更多得夏贼帮助才屡立殊勋。怕只怕,人心不古,反生祸患。”

    杨嗣昌刚愎自用,矜持自得,见自己的谋划遭到反对,立刻对洪承畴、卢象升等人怀恨在心,开始在崇祯的面前搬弄起了是非。

    崇祯这个人别的不行,一说起权谋,立刻就被搔到了痒处。

    “朕意已决,立刻下旨,让各路大军速速东行。谁敢耽搁,严刑处置。”

    崇祯在杨嗣昌的鼓动下,将所有的反对意见都抛之脑后。

    此时的他,满脑袋都是消灭夏国、完成一统、大明中兴的幻想。